普照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7458|回复: 0

【课件】1-16、“善恶”与“因果”

[复制链接]

1万

主题

71

回帖

125万

积分

积分
1253454
发表于 2022-1-1 05:25:5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

1-16、“善恶”与“因果”

 

人的天性本能有两种,一种是食,即天生就会吃。一种是色,即男女之色。都是本性在人间后所造成的——食色性也。碰到食色之后如何定?因为只有定,才能稳住食色。“欲中离欲,火中生莲”。在欲望当中离开欲,就像佛灯里的火中生莲一样,很难做到,这就是许多人做不到修持五戒的原因。欲中离欲,犹如火中生莲,在家修行要花好几倍的功力才行。和尚在寺庙里修行,比较清静,不接触外尘,不会遐想,而我们在家修行必须接触外尘,接触就会想,在家修行不容易啊,什么都要克制。师父常常告诫你们,要想定下来,必须持戒。持戒要配上一贴药,就是“慈忍”。一个人要想戒,戒掉自己身上的习气,一定要慈忍,即慈悲的忍耐。比如:非常恨一个人,如果能在心里想,其实这人也蛮可怜的,这慈悲心一生起,就不会恨了,这就是慈忍。

 

“意见”像颗钉子,越敲越深。我对你有意见说出来了,我无所谓,我不是存心的,可是别人就会种在心里。不要对人有意见,人常说“有意见讲出来就好”,那是骗人的。因为我们是人而不是神,这种“意见”一定会造成其他人“恨”的根基。

 

如果一个修行人把善恶分得太清楚,实际上这个人在犯一个大错误,即大瞋心。如果这个人说:我这个人嫉恶如仇。实际上这个人是有恨心。学佛的人不能把善与恶分辨的太清楚。因为人间的一切全都是假相,全是由因果所生。今世被人家欺负,是前世你欺负人家。如果你认为他这个人怎么这么坏啊,要去为人家出头报冤,你这个恨心已经在心中种下了不好的因,会增加你的瞋心,应该明白这都是前世所造的因。前世所造的因,今世只有修心才能改变。把善恶分得太清楚,瞋心重,最容易上阿修罗道。阿修罗道男的瞋心重。女的痴念重,情痴。因为,前世男人对她好过,她就一直会迷恋。但如果真的投生到阿修罗道也是有福报的,阿修罗道也是灵体世界。佛教有许多护法神都是阿修罗道的,如果得罪了他也会发脾气,但大护法神是有善心的,所以人间善恶也是因缘果报的持续。

 

人间没有什么对与错,只有因与果。师父教你们高僧传下的克制方法:谤我,要忍他;欺我,要让他;辱我,要避他;轻我笑我,要由他;贱我,要敬他。

 

如果你今天想做善事,是从心里发出的意愿,好的想法,好的意愿,那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资产。因为当你有好的意念,从心里发出时,在你的八识田中就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,它是一种资产,是一种无声而又非常重要的力量。

 

一个人只有外在的自由而没有内在的自由,是没有价值的。自由,即自在。外在的自由,比如:今天外环境很好,今天上班老板不在,无人管制我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想休息就休息,这叫外环境的自由。但是,当你坐在办公室时,有时候又觉得很可怜,没有事情做时,就开始惆怅或妄想,我的家人怎么样了?妈妈得重病了。老板回来会对我怎么样?会不会知道我今天的所作所为?感觉自己活得好无奈等等,这种内心的痛苦还有内心的无知,就造成了内在的不自由和无知;因此内在的罪恶、自私就会接踵而来,就会感到恐惧,无法控制自己的心灵。只有内在的自由和外在的自由合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自由。外在的自由永远不能掩盖内在的不自由。

 

本觉与无明,非一也非二,实相无明,即是佛性。本来自己拥有的那个心,即是佛心,加上你现在对任何事情的不明白,不理解,实际上不是一和二,不是分开的,实属一个道理。我们的人身称为相,实相无明,就是我们的肉体是无明的,是不知道的,不明白的,实际上也是佛性,犹如镜子染尘,也就是说你的本性被污染了,犹如水至起波。无明实性,就是说你的无明加上你的实性,你本来的实性就是实实在在的本性。虽然你的无明遮住了你的本性,但是,这两个实性与本性实际上是同为一体的。犹如:太阳是你的本性又光又亮,光彩夺目,乌云过来了遮住了你的太阳,那你的太阳还是不是光明的?太阳还是不是很干净?乌云是你暂时沾染的许多习气,是你在人间所沾染的不好的东西,当这个乌云走掉之后,雨过天晴,乌云散去,阳光灿烂,你善良的本性就出来了。



 

金言法语

“欲中离欲,火中生莲”。.....持戒要配上一贴药,就是“慈忍”。

 

如果你今天想做善事,是从心里发出的意愿,好的想法,好的意愿,那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资产。......只有内在的自由和外在的自由合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自由。

 

本觉与无明,非一也非二,实相无明,即是佛性。

 



相关开示

“欲中离欲,火中生莲”。......要想定下来,必须持戒。持戒要配上一贴药,就是“慈忍”。

尘色之中见本性,离欲解脱性本该。

一朝一夕莲花净,更待何时惹尘埃。

——佛言偈语

 

Wenda20180729B   08:41  

欲望的根来自何处;如何断掉欲望

问:人的成就就像大树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,欲望就像树叶越来越茂盛,就算树叶掉了,很快又长出新的(对)欲望是无穷无尽的(对)人,生在欲望中生,死在欲望中死,没有尽头啊。请问师父,欲望的根来自于何处?

 

答:欲望的根来自于人的本性,本性的八识田中。因为只要是人,他就会带有八识田中的人的各种劣根性。九识田中虽然是佛性,但是八识田中的东西太脏了啊(是啊。那如何才可以断欲望呢?)修啊,把欲望修掉。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你看见一个异性动心了,你就问我“如何能够把它断掉啊?”不要去想,不要去看,不要去接触,你不就断掉了?(明白了。其实就是守戒,是这样吗?)对了。就是不要让自己去接触它,你就守住了。你想了、你去碰了、你去看了,你就守不住了;你听到它的声音了,你又守不住,因为有欲望在勾引你……所以你必须要守住,咬咬牙,一抬腿离开那些欲望的现场,就结束了(明白了。师父,这个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欲望和诱惑)对啊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在马路上看见一百块钱,人家掉在马路上了,你能做到一抬腿就走过去吗?你哪怕说“我今天要把它捡起来去交给别人”,你已经在心中种下这颗欲望了。真的有智慧的人,根本像看都没看到一样,就过去了(师父,捡起来拿去放生和看到连动都不动,一下子就过去了,哪一种境界高?)你说呢?我现在经常要考考你们(连动都不动,不理那一百块钱就走了)对了。这叫心不动,如如不动啊,那当然境界高了。动心了,然后再经过思想斗争,“我去放生也是好的”“我去交给别人了”,就是说这一百块钱已经在你心中种下了欲望的根了(明白了)看都不要去看,想都不要去想,停都不要去停。就像很多男人一样,开着车看见女人,“哎哟,好看”,眼睛看一看。看了有什么好处?你得到什么了?(是啊)你骨头轻啊?你眼睛不看的话,菩萨还给你记一功呢,说明你这个人很干净。你看了之后只有损功累德,没有增加你的功德,你白看,有什么好看的?(明白了)我举个简单例子,如果我们人类全部变成下一道,动物看动物,你说好看吗?(不好看)好了。讲得不好听,一群羊,这只羊长得丑一点,那只羊长得好看一点,这只羊如果多看那只羊一眼,你说有什么意思啊?(没有意思。明白了,谢谢师父的慈悲开示)

 

wenda20150424  27:47  

臺長开示“不见人过,但见己过”

女听众:师父您好!想请师父开示一下,学佛修行知道应该“不见人过,但见己过”,“不见人过”是不是说并不是人家的过错不存在,而是能以慈悲心去原谅他人的过错?请师父开示。

 

答:“不见人过”,就是在自己没有修好的情况下,先不要去管别人的错,先好好修自己,这是小乘佛法里边的东西(小乘佛法,就是说先把自己修好了,然后……)再去救人家啊(就是先确保自己要能解脱自己)对啊。你想想看,很多人自己就是修不好,为什么修不好?整天看见人家不好,那么这个人修得好吗?这叫“但见人过”。你现在要“不见人过,但见己过”,就是整天什么事情都觉得自己是做错的,别人都是对的,那么首先你就在戒律了,守戒了。听得懂吗?(明白。那这个大乘佛法是包容小乘佛法在里面的,是吗?)对了。小乘佛法是基础,大乘佛法是慈悲,那是菩萨道。明白了吗?(明白了。其实就是说声闻道、缘觉道再往上一层的菩萨道。感恩师父开示!)

 

 

谤我,要忍他;欺我,要让他;辱我,要避他;轻我笑我,要由他;贱我,要敬他。

问4:空性就是随缘。如何理解?

答: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,都是因缘聚合的现象,来自于空性,最终也会回归空性。所以一切事情的发生在缘而不在能。随缘处事就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后,顺应自然去做,用本性的善良去包容和应对,这样缘分就会随着因果定律,自然而然的毕变。

 

 

如果你今天想做善事,是从心里发出的意愿,好的想法,好的意愿,那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资产。......只有内在的自由和外在的自由合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自由。

问:自净其意,是用自己的九识田来过滤自己八识田的意念吗?

 

答:自净其意,自己干净自己的意念。如果根基好的话,九识田当然能净化前八识田中不好的东西。但是如果九识田已经被遮住了,八识田都是不好的意念,你怎么自净其意?只能靠八识田中仅有的一些善良、慈悲的学佛的根基,来净化自己八识田中不好的障碍。那样就会很累,得不到帮助。因为你的九识田已经完全被封住了,佛性出不来了。

——来信解答疑惑233

 

 

Wenda20171208   01:22:01   

如何理解“外观众法,自观内心”

女听众:师父,有一次开示您讲过,“外观众法,自观内心”,那这个“自观内心”应该是根本,如果没有“自观内心”,那“外观众法”就成了一种……

 

答:虚拟的摆设,有什么用了?(对)这个人什么法都学过,什么宗教什么宗都学过,最后心里根本没有佛性。没有一种佛性,把它当成一种知识来演讲、来教育,你本身都做不到,你说你有“自观内心”,怎么观照到你的内心?“自观内心”,你内心要完全跟佛法融一起。你是一个好师父、好老师,你才讲得出好的法门(谢谢师父。这两句话如果我们不看第一句,就是说如果不去考虑“外观众法”,首先考虑“自观内心”,就是完全看自己的心,看自己拥有的)叫你看到你的第九意识。“自观内心”,内心什么?内,在很里面的。过去叫自己的太太“内人”。“内人”就是关在房间里边的,在很里面的,女人不出来的,叫“内人”(嗯)“外人”,这是外人,很外面的。懂了吗?

 

(明白。师父,这两个一定是同时存在的吗?可以说某一个阶段我们就是“自观内心”吗?然后观到一定程度再“外观众法”,可以吗?)同时存在,都可以(哦。那如果自己心都观不好,再观众法是不有时候就会添很多的烦恼?)观不好就闭关,把你的关给闭起来,眼睛不要去看,你就慢慢看到了,耳朵不要去听,你就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了。一个人在烦燥的社会当中,你能听到自己心跳吗?等到你在房间里很安静,在农村里一点声音都没有的时候,你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吗?心跳听得见吗?(嗯)

 

Shuohua20190208   08:42  

“如果达到虚空的极点,外无所见,内无所思,凝神内收,清心寡欲”,属菩萨境界

女听众:师父之前在法会上开示,有一句话我觉得说得特别好,师父说“如果能够达到虚空的极点,外无所见,内无所思,凝神内守,清心寡欲”。这个境界其实真的非常高。

 

答:已经到菩萨了(已经是菩萨的境界了?)嗯,不得了。其实人间就是菩萨和人“天人合一”的地方,就是佛道合一的地方,佛和人都会合一的地方。其实有些人在修菩萨,在人间做菩萨,有的人在人间做人,有的人在做魔,有的人做鬼,明白了吗?(明白)

 

 

本觉与无明,非一也非二,实相无明,即是佛性。

Shuohua20171222   12:43  

臺長开示“本觉与无明,非一也非二”

男听众:“本觉与无明,非一也非二,实相无明,即是佛性。”[注:《白话佛法•一》第16篇]请师父点化。

 

答:“本觉”就是你本来应该觉悟的,你本性当中应该觉悟的。无明就是习气,因为我们过去生中带来的一些不好的无明习气,这辈子还在延续着。孩子生出来之后并不是每个孩子的智商都一样,从小就可以测试出来的:有的孩子就特别敏感,特别聪明;有的孩子生出来就会哭,其他都不会。这个本觉是什么?本觉是你内心深处的东西。无明就是你上辈子带来的。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呢?就是要有本觉来慢慢地消除自己的无明习气,不让无明来骚扰自己的内心。

 

(后面解释“非一也非二,实相无明,即是佛性。”)“非一非二”,不是一,也不是二,就是说,它都是原本如如不动的,原来都拥有的。无明也是拥有的,那个本身的本觉也是本来就拥有的,并不是说“一”和“二”能生出来的。“一”和“二”就是说并不是后天能够……这个事情来了,那个事情“二”来了、“三”来了,不是这样,它本来就拥有的东西。

 

Shuohua20140905  13:34  

如何理解“摩尼珠”

女听众:佛陀说“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,唯有种种妄想、执著不能证得”,想到师父说的“人人都有一颗摩尼珠”,再想到人为什么是人,觉得摩尼珠像被埋在很深的土里一样,而珠子本身是不会动的,它就在那里,不增不减,需要人为不停地去挖掘。而不动的珠子就是说明人的本性本来就是如如不动的,而覆盖在珠子上面的泥土、石头,就是无始劫来在各种因缘和合下不断造的新业和旧业的累积。师父,这样理解对吗?

 

答:应该是对的。因为摩尼珠实际上也是一种藏得很深的一种本性,这个本性的智慧是摩尼珠。因为有本性才会产生智慧,如果没有智慧的人就相当于找不到本性(摩尼珠就是自己内心深处的珠子是吗?)对啊

 

(为什么我们需要不停地去挖掘珠子?)那就是为什么你不停地要有智慧一样啊(让我们的本性显现出来是吗?)对啊。你碰到事情就傻掉了,那说明你没有智慧呀(明白)

 


 

白话佛法精选

第57集 恒常学佛是根 200502A

学佛人首先要必须了解自我、了解因果。你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,你肯定会不了解因果,因为每一个人做任何的事情都是有因果的。所以我们经常说要了解人间一切的现象,就是了解自心。“这件事情可不可以做?这件事情我能不能做?”就是了解自己,然后了解自己的内心,这样你就会知道“我这件事情可以去做,我用良心、本性来帮助别人”,然后你就种了善因。如果这件事情在你的内心有问号,“我能不能去做?可以做还是不能做?”那么在你的内心就产生疑惑。当一个人有疑惑的时候,他就产生幻觉——虚幻之感觉,那么就会种上恶因,最后就会得到恶果。所以要明心见性,就是要能够明白世界上一切的现象全部都是由自己内心所造,你想做什么样的人,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。你今天想做善良的人,你看到自己的佛性了,那么你就能得到佛性的回报;你如果今天对一件事情内心不清净,你就会活在虚幻中;如果你很明白地知道这件是善事,“我众善奉行,我的内心拥有佛”,你做出来的就是佛法和佛性。

 

所以学佛人要懂得智慧的觉照,有智慧的人,他有觉悟,他能照亮他所有的内心世界,他能知道哪些可以做,哪些不能做,这就是学佛人和不学佛人的不一样。

 

 


【PPT课件】电脑下载链接





上一篇:【课件】1-15、谈“宠辱”和“牵挂”
下一篇:【课件】1-17、幻化空身与虚妄意识

回复

使用道具 反馈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普照

GMT+8, 2025-7-18 09:22 , Processed in 0.044297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3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