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萨是进入甚深禅定的修持,......禅定是带有智慧的定。 白話 佛法 3-12 《修菩萨界的智慧》
原文链接
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9136&tim=1681177685330
禅定。禅是一种智慧,定是一种修养。一个人怎么样能够得到定和慧呢?就是要戒。如果你能够守戒律,你才能定得下来;你守戒律,才会有智慧。六祖就是在戒的基础上,让定和慧二合一兼修。 禅修,那是如如不动的智慧所动。实际上表面上看如如不动,内心的智慧如翻滚的潮流一样,在心中激荡起无限的般若智慧。…… 如如不动,是靠智慧才能让你如如不动的; 视频开示 第93集 《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》
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”,才能“照见五蕴皆空”。这就是告诉你,只有行菩萨道,而且行得很深,理解佛法很深的时候,你的心看见了彼岸,明白了学佛的真谛和方向,境界高了,才能“照见五蕴皆空”。 …… 我们要学习甚深的般若— —无底智慧,当你能够理解佛法无底智慧的时候,你完全进入空性了。 视频开示 第49集 《般若佛智 逾越缠缚》
Shuohua20190111 01:51 如何理解“三昧是修心修行的枢纽” 问:请教师父一个《白話 佛法》的问题。同修问,《 白話 佛法 》里师父讲“三昧”,是正受含义,在人间用正确的思想、正确的理念和正确的方法来承受。请师父慈悲开示一下,“三昧是修心修行的枢纽”,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? 答:三昧,就是人要有悟性。一个人如果没有悟性、没有智慧,他怎么能证得三昧呢?开悟三昧,实际上我们讲的就是一个人的正信正念所产生的一种正智慧、正思维。三昧实际上就是梵语的samadhi,意思就是让你心神平静、止息,就是让你停止杂念,不要去乱想东西,你停止杂念是不是变成禅定了? (对)“三昧”其实就是“三摩地”。三摩地实际上就是人的一种智慧,希望能够达到佛陀的一个境界,能够止住自己的杂念,然后对自己所理解的佛法的含义能够深入禅定,能够获得一种智慧(明白了。是否三昧也就是禅定?六度万行里“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”,只有达到禅定才能达到菩萨那种般若智慧?)对啊,因为禅本身就是有智慧的,只是禅要靠定下来之后才会比较智慧圆融(明白了,感恩师父慈悲开示)
Wenda20200510 46:39 师父开示“深般若” 问:最近有一个菩萨的开示,说我们有个“大般若”“深般若”,像这种相当于有多少“深般若”可以庇荫到亡人呢? 答:实际上般若就是智慧。你想想看,你有菩萨的大智慧,不叫“深般若”?你有菩萨的一个大智慧,就有一个“深般若”。 比方说你舍去自己……像法师,他今天出家了,他已经有多少个“深般若”了?很多了。他舍弃了人间的名誉,舍弃了人间的欲望,舍去了人间的贪,舍去了瞋恨,舍去了愚痴……他不是每一个都是一个“深般若”?(是。那就是说一个能看开、放下的念头就会生起一个“深般若”?)对。比方说一个“深般若”就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念头,简单一点讲叫好的念头,实际上从佛法界讲,一个“深般若”就是一个深的智慧(嗯。从我们最开始执著一件事情,后来能够想通、看明白,这个也是属于境界提升,也是增加了般若智慧?)对,百分之一百。 “深般若”,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智慧达到了一个顶峰,并不是说达到顶峰你一定成功的,但是至少说你已经拥有了这个智慧,所以为什么叫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”,就是你有非常好的、很深的修行功夫了,你已经达到了甚深的修行的境界了,所以叫“行深”。修行很深了,叫“行深” (明白。如果是想要一世修成的人,他得具备多少“深般若”这样的能够出六道的条件?)一个人要是修成了,他满身都是般若。他有自觉,他有觉他,他有自觉觉他,自他皆利,他有广修六度万行,上求佛道以自觉,下化众生以觉他,这种都是菩萨的观自在,所以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”。 实际上,“行”是修行;“般若”就是你对事物理解的空性的多少而说的。如果你理解空性越深,你越有深般若;你理解空性越浅,你就没有深般若,只是浅般若。什么叫“理解空性”?你看穿了,就照见五蕴皆空了 (是的,感恩师父的精彩点化。这个“深般若”和“小般若”有没有量化的概念?)当然有了。很多的法都有量的,比方说你今天一天动了150个善念,那你今天一天就在“深般若”当中活着;你今天动了2个善念,就2个善般若,但是这个前提是你没有动过不好的恶念。如果你今天动了50个恶念,动了10个善念,你今天还是被五欲六尘所染,听懂了吗?(听懂了。那就是说如果一个恶念起,可能就会把刚才生起的般若智慧消掉了?)全部拿掉,全部被它污染了。
问:随着修行不断消业,本性显露出来,自然就会拥有定力,这是本性里的定力。如果单单修外在的禅定功夫,比如打坐,可能需要修很久很久也不一定能开悟, 而心 靈 法 門是先通过许愿念经放生三大法宝集中精力消业,业障消除本性显露,自然有定力,这时再修禅定就轻松了。这样理解对吗?从本性而得定,这是不是修禅定最快最殊胜的方法? 答:讲的蛮好,这也是妙法,是这样的。 解答来信疑惑(一百六十六) |